重振工业挑大梁 创新蝶变勇担当

来源: 中共柳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   发布日期: 2025-11-14 09:18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未来五年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为重振柳州工业雄风指明了前进方向。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树牢“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的鲜明导向,坚持守正笃行、创新蝶变,着力构建“3+3+X”现代化工业体系,以“人工智能+制造”激起工业发展一池春水,用实干挺起广西工业脊梁。

一、积极构建“3+3+X”现代化工业体系,挺起制造强市“硬脊梁”

《建议》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各领域战略任务的第一条,对推动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和未来产业等作出重要部署。我们要聚力谋划柳州工业树、产业林,布局全景图,全力做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谋篇布局“三篇文章”,积极构建独具柳州特色的“3+3+X”现代化工业体系。

一是推动传统产业向“新”蝶变。依托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的政策支撑,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汽车、钢铁、机械等支柱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含新量。聚焦汽车、机械、钢铁3个传统优势产业及N个特色优势产业,通过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改造,完成新一轮优化提升,推动传统产业创新蝶变,持续巩固广西工业龙头地位。二是推动新兴产业向“智”集群。新兴产业是柳州未来的“新引擎”和“增长极”,重点聚焦智能终端及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百亿元级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招引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每年推进50个以上重点项目,力争在2030年实现集群化跃升。三是推动未来产业向“前”布局。编制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十五五”规划,全力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超前谋划推进低空经济、航空航天、氢能等未来产业在柳州落地,加大应用场景开放力度,支持和鼓励先行先试,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二、贯彻落实产业发展工作机制,激活经济发展“主引擎”

《建议》中指出,“要稳住经济基本盘,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我们将锚定自治区赋予柳州的“四大定位”和交给柳州的“四项任务”,落实“9712”产业发展工作机制,聚全市之力,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向好,推动经济大市逆势破局,奋起挑大梁。

一是持续夯实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今年1月至9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创近10年来同期最好成绩,柳州市也因此先后两次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新时代新征程上,将牢牢锚定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点,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路径,强化旬监测旬调度,实行挂图作战,落实工业稳增长政策,强化区市县政策协同,用好“四张重点企业清单”,支持企业加力向海图强,推动工业经济稳中向好、提质增效。二是持续增强重点产业“顶梁柱”作用。实施重大项目招引攻坚、项目落地要素保障攻坚、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等“六大行动”,狠抓重大项目招引和培育。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过程服务,加快推进上汽通用五菱“一二五”工程五个百亿自主产业链配套项目、融安大良山风电场、程力汽车专用车生产基地项目等百亿项目建设进度,筑牢产业发展“四梁八柱”。三是持续发挥政策资金“倍增器”作用。全面用好用足上级支持政策,延续“柳州工业贷”金融惠企政策,加快奖补资金兑现工作,持续打造“融促柳企”融资服务品牌。开展中小微企业服务提升行动,实施挂点一对一走访服务稳增长机制,加大对负增长企业帮扶力度。做优“小崔讲政策”政策宣讲品牌,打造“线上推送+精准触达”的立体化传播,精准滴灌深耕柳州工业沃土。

三、抢抓人工智能时代风口,打造产业发展“新支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能把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经济发展机遇,谁就把准了时代脉搏。

我们将加速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一是倾力打造第四支柱产业。聚力将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培育成为第四大支柱产业,坚持B端与C端并举、传统与新兴结合、硬件与软件协同、规模与质量双升、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原则,谋划举办和提档升级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发展合作会议,筹划引进一批智能终端及机器人重大项目,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典范、新案例。二是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制造”。落实《柳州市“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2025—2027年)》,推动构建“智造能力+场景应用”双轮驱动发展格局,推动打造广西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暨产业集群创新基地。大力发展工业智能网联设备、智能电气设备等智能终端和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机器人,推进优必选柳州机器人超级智慧工厂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柳产人形机器人”从“赛道上跑起来”到“工厂里用起来”。三是奋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围绕夯实数据、算法、算力等“根技术”基础,加快建立数据体系,推动龙头企业围绕生产制造全流程业务环节开展数据采集与规范化整理;加快培育算法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子公司开展人工智能算法专项攻关;加快建设算力设施,引导使用华为昇腾、寒武纪等国产算力框架,推进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嵌入生产制造核心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