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柳州汽车模具产业 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发布日期: 2025-11-24 12:08   

模具因其在制造业中作为产品成型核心工具的基础性地位‌,被誉为“工业之母”。在汽车制造中,超过95%的零部件依赖模具成形,从车身覆盖件到精密电子元件,模具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其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汽车的质量、成本和更新速度。据统计,2024年全球汽车模具市场规模约2849.3亿元,预计到2031年市场规模将接近3776.3亿元,未来六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4.1%。为全面了解柳州模具产业发展情况,柳东分队实地走访了福臻、广菱、宝时达等模具企业。

据调研,近年来,依托汽车产业深厚基础,柳州培育壮大了福臻、广菱、建林等一批本地模具企业,供应链体系初具规模,具备设计生产汽车覆盖件、高强板模、轻量化板材、热成型钢、汽车门盖、车灯、内外饰等模具及零部件总成能力。然而,柳州推进模具产业进一步发展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核心配套不足,产业链有待完善。高端环节缺失,依赖外部输入。柳州汽车模具产业链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的模具加工与制造环节,利润不高,高端模具制造薄弱,较大部分冲压模具、塑料模具、铸造模具的设计与制造主要依赖外地,核心软件、高端五轴机床及特种钢材长期依赖长三角、国外供应商。关键配套不足,集群效应偏弱。 本地缺乏大型、专业的铸造、标准件、数控加工等关键配套企业,相关物料需外购,拉长了采购周期和成本,产业链各环节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和资源共享不足,未能形成强大的集群竞争力。二是订单部分外流,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从需求角度,本地汽车模具主要依赖上通五订单,但随着上通五平台化、模块化战略推进,降低了对新模具的采购频率,显著减少了汽车模具的需求总量。从供给角度,本地模具企业的整体技术、工艺、质量尚未充分满足主机厂对模具精度、稳定性、寿命更为严苛的要求,本地模具企业订单只占市场的40%。三是产业支持偏弱,招商吸引力不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汽车模具产业作为重资产行业,企业投资决策极为审慎。要吸引模具企业来柳投资,需要更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柳州现有政策、综合配套、人才与技术等支持难以完全抵消头部地区的集群优势和效率优势。

基于调研结果,柳东分队提出以下思考:一是强化链主招商,推动精准引企。建立“主机厂-政府-目标企业”三方协同机制,开展精准高效的“链主招商”。立足上通五等主机厂向高端化、轻量化、智能化升级催生的大量新型模具需求 ,明确对高端模具(如多材料连接、轻量化电池盒、智能内饰件等模具)的技术标准与采购规划,吸引具备相应技术解决方案和交付能力的优质模具企业。二是补齐链条短板,完善产业配套。针对柳州汽车模具制造中的高端设计、大型、精密塑料模具与铸造模具制造等关键薄弱环节,重点招引瑞鹄模具、臻至机械模具、方正汽车模具等具备精密模具研发设计、先进制造能力的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有效补齐柳州汽车模具产业链短板,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针对原材料依赖外采问题,充分联动本地钢铁材料研发制造优势与广西铝材资源禀赋,探索推动柳钢开发适配汽车覆盖件模具的专用钢材,推动铝合金模具及一体化压铸模具技术研发应用。三是强化融通创新,提升协同水平。大力推动本地企业壮大升级。支持企业采用CAE仿真、数字孪生等智能技术,提升技术水平以减少改模频次,缩短生产周期,增强交付能力,鼓励企业单一模具制造向零部件总成延伸,支持企业向热成型模具、一体压铸模具、新材料模具等高端领域突破。四是创新平台模式,共建产业生态。学习借鉴江西“模界荣耀”经验,探索引入平台化合作机制打造智能模具产业园,通过构建 “1+N+N”平台体系,由一家具有技术实力和整合能力的平台公司牵头,或与广菱等本地头部模具企业合作,整合N家模具制造企业和N家产业链配套服务商。平台公司统一投资建设共享大型设备、公共实验室和云设计中心,极大降低单个企业固定资产投入门槛和闲置风险。同时,打造“模具产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平台统一接单、线上工序拆解、园区企业协同生产”的数字化管理模式,提升全产业链效率。五是加强惠企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畅通出海通道,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搭建面向东盟的汽车产业合作平台,提供政策咨询、市场对接、法律支援等全链条服务;推动企业抱团出海,精准对接泰国、印尼等新能源汽车基地需求,将区位优势转化为订单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广西科技大学、柳州职院与模具企业共建“定制班”,培育模具设计制造专业人才。强化金融赋能,设立模具产业专项基金,联合银行开发“设备贷”“模具贷”等金融产品,破解企业重资产投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