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至28日,柳州市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发展合作大会召开,专家大咖奔赴柳州,尖端企业汇聚于此,他们贡献了智慧,带来了资源,也创造了机遇。
聚光灯下,前沿思想交汇、碰撞,1所研究院揭牌,3名市政府顾问受聘,一批合作项目签约……
互联网上,“柳州发展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的关键词热度不断攀升,这座工业之城与未来的链接,在此刻,有了更加清晰的脉络。
会场外展示的各类型机器人。全媒体记者 覃科 摄
一次破局突围的勇敢选择
破局者,向来不惧挑战!柳州正以奔跑之姿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以产业的含“新”量提升发展的含金量。此次大会的召开,开启了柳州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攀高逐“新”的新征程。
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基地内忙碌的岛式精益制造工厂。全媒体记者 覃科 摄
“柳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工业历史和优良工业传统的工业城市,发展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选题准确、前景广阔。”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周济院士认为,柳州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打造集群式的发展,关键在于实现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深度融合。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钟志华院士表示,柳州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工业基础深厚,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完备。当前柳州全市上下同心、举全力布局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将为广西、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工业高质量发展,起到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与会嘉宾在柳州工业博物馆内参观。全媒体记者 覃科 摄
科研赋能,项目蓄势,让柳州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加速跑”。大会现场举行了柳州市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柳州市机器人产业后市场服务中心揭牌仪式,并集中签约科技类合作项目13个、产业类合作项目23个、金融类合作协议7项。
“柳州积极布局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不仅体现了柳州对工业发展的重视,也展现了柳州加速工业焕新发展的决心。”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表示,同济大学将发挥在智能终端、机器人技术等领域的科研优势,与柳州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共赴产业发展的星辰大海
从大会现场来到场外的应用场景展区,仿佛穿越时空,踏入赛博世界,活泼的机器狗、行走的机器人、没有驾驶舱的无人驾驶汽车……它们积极地与人互动,完成指令。
此次参展的不仅有优必选、思必驰等本地企业,也有北京洛必德、深圳普渡科技等行业领先企业。“我们带来了多款智能移动机器人参展,大家纷纷为‘柳州智造’点赞,希望更多人关注,带动产业发展。”柳州赛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黄清敏博士说。
此次大会的召开,为企业注入了信心,也让这座“西南智谷”的蓝图更加清晰。
会场外,嘉宾了解智能机器人。全媒体记者 覃科 摄
“柳州为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加速落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产业生态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柳州优必选机器人超级智慧工厂项目力争明年一季度试投产。我们相信,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优必选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说。
“落地柳州后,我们围绕智能汽车提供人机对话软件方案和智能座舱的相关硬件,创新成果丰硕。”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始兴告诉记者,企业将发挥好“大脑”的作用,赋能柳州制造业升级发展。
嘉宾参观柳州国轩电池有限公司。全媒体记者 覃科 摄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李庆林表示,我市将通过规划引领、政策引导、项目扶持、平台建设等措施,推动产业集聚,激发创新活力,逐步将柳州建设成为空间布局合理、要素保障有力、营商环境一流的“西南智谷”。
大咖们眼中的工业柳州
步入智能时代,柳州正以开放的姿态和务实的行动,携手各方力量,共同书写智能制造和智慧生活的新篇章。
从上汽通用五菱精益智造工厂创新采用“岛式”生产模式,到联合汽车电子(柳州)有限公司处处挥舞机械臂的制造场面,参会企业家与投融资机构代表实地走访,切身感受到柳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力。
嘉宾在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基地内的岛式精益制造工厂参观。全媒体记者 覃科 摄
“柳州的决策效率、办事风格,适合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企业发展,我们乐意与柳州合作,围绕智能硬件、智能终端、汽车电子控制器、智慧康养等多领域进行互动。配合柳州用数字时代的逻辑做好顶层规划,助力柳州在数字时代也能成为明星城市,引领全区甚至全国。”深圳和而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建伟说。
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竹表示,将通过引进国内外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相关领域先进技术和企业,为柳州实现战略规划添砖加瓦。
初次入柳的江苏北人智能制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副总裁韦莉,用“很棒”形容参会体验。她说,柳州工业沉淀深厚,远超预期,企业计划面向两轮电动车市场和低空经济市场,布局智能无线充电业务和“低空加油站”业务相关产品。柳州拥有广阔的应用场景,期待与柳州联动,共同发展。
上海重器科工集团总裁池慧雄提出,资本投入侧重于产业基础好、产业链齐全、区位有优势、政策有力度和资源优势明显的地区。建议柳州发展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产业,充分发挥原有三大支柱产业优势,加大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新质生产力产业链的扶持,做到轻重结合、长短结合,在细分赛道稳扎稳打,靠产品、口碑赢得更多发展机遇。